想吃鱼了世界首例无刺鲫鱼在黑龙江诞
肉嫩味鲜的鲫鱼,因为刺小又多而影响食用和加工。不过,这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或许已找到解决方案,吃鱼不挑刺将不再是梦!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使用基因编辑育种方法培育出无肌间刺(俗称鱼刺)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剔除了鲫鱼体内肌间刺,只留下了脊椎和大的骨骼。此项研究标志着我国水产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野生鲫鱼和无肌间骨的显微ct骨骼扫描的比较
鲫鱼是一种鱼鳞坚硬、鱼刺小且多的淡水鱼,常见于东欧和亚洲地区。正因如此,鲫鱼难以进行大规模的食用和加工。通过基因方法去除肌间骨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开辟广泛的商业机会。
据悉,自年起,该研究所就在国内率先开展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研究,这里的研究员笑着表示:“很多人有被鱼刺卡喉的经历,所以我想培育出无刺鱼,这可能是将来大宗鱼类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研究团队首先确定了大概方向,从生命的“密码”——基因入手,从鱼刺中提取出肌间刺相关的多个候选基因。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bmp6基因,率先应用于斑马鱼,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无肌间刺斑马鱼突变体。从年开始,他们将bmp6基因应用于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
图源:科技日报
该团队专业方向带头人匡友谊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了漫长的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研究。他表示,年团队成功培育了第一代无肌间骨鲫鱼,成功率为12.96%,年的第二代成功率为19%,年初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在哈尔滨试验基地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
图源:科技日报
从表面看,无肌间骨鲫鱼和正常鲫鱼并没有什么区别。该研究所表示,这项新技术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无肌间刺鲤科鱼类新种质,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全球争论。
一种新品种鱼类从培育到市场化生产、养殖、上市,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评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的严格审批。只有完成了这些之后,才能考虑进行生产性推广。不过,研究团队仍旧充满信心。团队表示,这可以极大地改变全球鱼类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对未来促进水产品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无肌间骨鲫鱼遗传改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殖业的大胆创新,是解决鲫鱼产量大、效率低的有效途径,将迅速提升我国养殖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中国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变革。”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新品种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员匡友谊称,自年初以来,团队一直在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包括它们的游泳能力、抗冻能力和繁殖能力,以及被捕食的风险。
匡友谊表示,“我们正在进行不育品种的开发,这可以帮助消除基因编辑鱼类在野外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新品种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年完成研究。
吃鱼不再有吐刺烦恼,你期待“无刺鲫鱼”被端上餐桌吗?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本文作者:中国日报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