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看点斑马鱼在两种重金属联合胁迫下的规

近年来,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水污染事故频发引起了国内外对水质安全的高度重视。其中,重金属是目前水体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具有危害高、治理难等特点。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监测水体重金属污染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成为当今环境科学关心的热点问题。

目前,鱼类生物常常被用于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其试验结果大多数情况也适用于人类。目前,鱼类生物监测与预警系统主要有深圳RTB、德国BBE、中国科学院的BEWs,均是通过高清摄像头对鱼类的游动行为进行捕捉,通过轨迹分析软件对其运动行为指标(游动速度、加速度等)与群体行为指标(分散度、平均距离等)进行量化分析,其结果受外界非毒性因素(噪声、光照)影响较大,且耗时较长。鱼类的规避行为是鱼类的自发性行为反应,当受到污染物刺激后,会自动前往无污染或污染程度较低的区域,其受外界因素影响较低。

斑马鱼,水质安全的报警员

斑马鱼,因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此得斑马鱼之美称。斑马鱼对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呼吸运动、神经行为等都是水质毒性检测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斑马鱼的实时连续监测行为反映水质变化,用于水质污染物的监测。

(图片源自摄图网:ID:)

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就已经开始将斑马鱼应用于急性毒性、遗传学、环境危险评价的研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还将斑马鱼标定为生态毒性测试的标准用鱼。杜娟娟等研究表明,苯类、酚类有机污染物对斑马鱼成鱼及胚胎单一毒性、联合毒性指标都可以作为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检测水环境中有机毒物的综合毒性。

拓展阅读:

高小辉,杨峰峰,何圣兵,等.水质的生物毒性检测方法[J].净水技术,,31(4):49-54.

杜娟娟,李梅,逯南南,等.苯类和酚类有机物对斑马鱼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综述[J].,34(6):14-17.

两种重金属联合胁迫下斑马鱼的规避行为变化

以2种重金属(Zn2+、Cd2+)联合胁迫下斑马鱼的规避行为变化为基础,考察2种重金属联合胁迫下对斑马鱼游动速度与距中心对角线距离的影响。

采用60min流水暴露试验,测定斑马鱼在不同毒性浓度氯化镉、氯化锌中的行为毒性响应。在流水试验中,污染物的配置浓度以24h的半致死剂量为一个毒性单位,即1TU。试验分别在不同污染物浓度(毒性单位)不同比例(10∶0、3∶7、5∶5、7∶3、0∶10)下进行,其中,氯化镉、氯化锌的LC50-24h分别为6.69、40.8mg/L。试验分别记录在0.1、0.5、1、2TU浓度下斑马鱼的游动行为变化,记录每分钟的平均值。该试验进行时长为1h,前30min为无污染物暴露下的空白试验,后30min为污染物暴露下的对照试验。

试验过程中,为了明确斑马鱼规避行为的变化,采用距中心对角线距离与游动速度来反映其行为变化,试验装置设计图及实物如图1、图2所示,距中心对角线距离分析如图3所示。

图1装置设计图

图2装置实物图

图3距中心对角线距离分析图

结果

在对照组中,其游动速度与距中心对角线的距离波动不大,游动速度相对稳定,距中心对角线距离基本稳定在10~15cm。在试验组中,游动速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距中心对角线距离呈现逐渐增大而后稳定的趋势,最终稳定在21cm左右,可视为基本进入胁迫逃离区。

联合暴露下游动速度的变化分析

在0.1、0.5、1、2TU的浓度暴露下,其游动速度出现变化的时间,基本稳定在(12±1.0)、(8.4±1.1)、(4.6±0.89)、(1.6±0.54)min。斑马鱼在接触污染物后,其游动速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同比例条件下,在0.1~2TU的浓度暴露下,游动速度比值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0.1~1TU的浓度暴露下,游动速度最终稳定在对照组平均水平。斑马鱼逐渐调整行为机制,适应污染环境,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而逐步适应,使鱼体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在2TU暴露下,游动速度在对照组平均水平停留短暂时间后继续下降,可能是因为在高浓度毒性暴露下,斑马鱼的行为机制受损,无法适应高浓度暴露环境,只能通过降低其行为活动和新陈代谢来减少与污染物的接触。

通过SPSS20.0软件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30个游动速度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1~1TU的浓度暴露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0.1TU暴露下,对照组与试验组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Zn2+:Cd2+=3∶7时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1TU和2TU暴露下,对照组与试验组则已呈现十分显著的差异(p0.)。

在相同毒性浓度不同比例下,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游动速度比值也存在着差异。在0.1~1TU暴露、两种重金属联合作用条件下,其游动速度的比值明显高于单一重金属作用,其中,当Zn2+:Cd2+=3∶7时,比值分别为0.20、0.27、0.33,明显高于同一毒性浓度下其他比例;在2TU暴露下,游动速度的比值低于单一重金属作用,其中,当Zn2+:Cd2+=3∶7时,比值为0.14,明显低于同一浓度下其他比例比值。结果表明,锌、镉离子的联合毒性作用对斑马鱼的刺激大于单一重金属作用,其中,当Zn2+:Cd2+=3∶7时,其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大于其他比例。

联合暴露下距中心对角线距离的变化分析

在0.1、0.5、1、2TU的浓度暴露下,距中心对角线距离出现变化的时间(T2)基本稳定在(13.8±0.84)、(11±0.71)、(6.8±0.84)、(3±0.71)min。斑马鱼在接触污染物后,距中心对角线距离逐渐增大,表明斑马鱼逐渐远离中心污染物扩散管,开始向低毒性浓度的区域靠近;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斑马鱼距中心污染物扩散管的距离越大,最后全部进入胁迫逃离区,稳定在20~24cm,表明鱼群完全进入避险逃离区。随着暴露浓度的上升,斑马鱼进入胁迫逃离区的时间越短。黄毅等的研究表明,鱼群在感知到污染物存在后,会自动逃离至污染程度较低或无污染的区域。在鱼类的回避阶段,鱼的机体本身并未受到损伤,而仅仅是一种“有目的性逃跑”行为,这一过程可持续几秒到几个小时,回避反应是多数水生生物体应对水环境污染刺激的第一反应。

通过SPSS20.0软件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30个距中心对角线距离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1~1TU的浓度暴露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性随毒性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在0.1、0.5TU的浓度暴露下,当Zn2+:Cd2+=3∶7时,其差异显著性要高于同毒性浓度下的其他比例;在1、2TU的浓度暴露下,对照组与试验组则已呈现十分显著的差异(p0.)。

锌、镉离子联合作用下对斑马鱼规避行为的刺激大于单一重金属作用。其中,当Zn2+:Cd2+=3∶7时,其规避行为效应要大于其他比例。

结论

(1)在两种重金属联合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变化试验中,由斑马鱼游动速度的变化可知:低浓度毒性作用下,斑马鱼经历行为刺激、行为调整、行为适应;高浓度毒性作用下,斑马鱼除了经历这3种作用,还会经历行为强度降低。

(2)在两种重金属联合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变化试验中,随着与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斑马鱼逐渐远离中心污染物扩散管,最后基本完全进入胁迫逃离区。斑马鱼逃离中心污染物扩散管的行为趋势强度与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其逃离趋势越明显,进入胁迫逃离区的时间越短。结果表明,斑马鱼在接触污染物后,会自动逃离至污染物或污染程度较低的区域,且浓度越高,逃离趋势越明显,该行为验证了规避行为试验装置设计的可靠性。

(3)相同毒性浓度不同比例暴露,在锌离子与镉离子联合暴露下,对斑马鱼的刺激作用要强于单一重金属暴露。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距中心对角线距离的比值进行回归性分析,表明重金属联合作用下规避趋势较单一污染物作用更加明显,锌、镉离子联合作用表现为毒性增大的协同作用。当24h半致死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占据主导地位时,其联合毒性作用更强。

拓展阅读:

李秀麟,赵志伟,李星权,等.两种重金属联合胁迫下斑马鱼的规避行为变化[J].净水技术,,39(8):89-96.

LIXL,ZHAOZW,LIXQ,etal.Changesofcircumventionbehaviorofzebrafishund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5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