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看得清看得见为回答这个问题,他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
这是一条斑马鱼,体长四五厘米,身上是一条条蓝色的斑纹,它在鱼缸里游得欢快。医院斑马鱼动物房,有个这样的鱼缸。
人眼为什么会黄斑变性?为什么会失明?人类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病理,能从斑马鱼的眼睛里找到答案。
“我们每年做研究,需要用到上万条斑马鱼。”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双聘教授邹键教授说。
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眼睛看起来虽小,但却极其复杂。白内障是第一致盲眼病,如今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并发症则低于1%,实现日间手术,做完手术就可出院,术后第二天视力即恢复。
当你将白内障手术定义为“小手术”时,可能不知道,走到这一步,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带领的白内障学组用了11年的时间。
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复杂的眼部疾病都有了可解决的手术方案,甚至看起来简单又轻巧。
在受益于手术技术的同时,我们不妨来了解下,这些临床技术背后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你会发现,一双眼睛背后的科研难度让人惊叹。
从斑马鱼中筛选出几万个基因
你知道吗?斑马鱼和人类的基因有着87%的高度相似性;
你知道吗?斑马鱼视网膜上的视椎细胞比例和人类相同,这个细胞决定着我们能否感受到强光和颜色,通俗地讲,也就是看得够不够清晰;
你知道吗?青光眼、黄斑变性是致盲性眼病,它们的根源在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死亡,而视神经的死亡又是不可逆,怎么减缓视神经的死亡速度,可以在斑马鱼上做研究;
你知道吗?白内障和基因有关,对斑马鱼的研究可知,干预某个细胞,可以降低白内障发生的几率,未来,将这种进行干预的激动剂做成眼药水,或许能实现,滴滴眼药水,就预防白内障。
医院斑马鱼动物房
“一对斑马鱼一次可以产卵几百枚,产卵72小时后,眼睛就可发育完整,我们每次从几千枚斑马鱼中筛选出几万个基因做研究。”邹键说。
这是关于眼睛的基础研究。
年,浙二眼科中心和钱江晚报共同研发的“眼科管家”斑马鱼爱眼APP,以“斑马鱼”命名,正是因为这条鱼对“人眼”有着特殊的贡献。
医院斑马鱼动物房
关于眼睛的这项研究,没有“天花板”
年,姚克教授领衔的白内障团队所做的项目:“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可谓十年磨一剑。
如今提到白内障手术,很多人都会说:技术很成熟、小手术。但是姚克知道,走到这一步有多不容易。
仅手术切口一项,从最初的11毫米大切口到如今被广泛使用的1.8毫米,姚克推动并参与5次变革才得以实现。
大切口术后恢复时间长,造成术后散光大,视觉质量差,患者虽然看得见,但无法看得清。不到2毫米的小切口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让患者看得清,因为创伤小,白内障手术也得以成为日间手术。
对白内障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过硬或者过软的白内障都是“硬骨头”。白内障核硬度如核桃,传统手术过程极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严重者需要角膜移植;白内障核太软,就如熟透的柿子,术中稍不留神,晶状体就可能因为过软坠入玻璃体内,患者的视力会遭到毁灭性损伤。
姚克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飞秒激光运用于硬核白内障手术,他们对多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后,发表一份报告:和传统的超乳手术相比,飞秒激光手术能使患者术后3月角膜损失率从19.96%下降到7.85%。
这份报告在行业内一锤定音,支持临床医生为病人做出更合适的治疗。
姚克教授为白内障患者检查眼睛(资料图片 记者 杨子宸/摄)
研究并未到此止步。姚克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根据白内障核的硬度进行分级,不同白内障核的硬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模式。这个指导意见,可以让医生在手术时,有的放矢。做这项研究,他们前后追踪了2万例患者。
把白内障手术变成“普通的小手术”,让患者从看得见到看得清,我们感受到的“几秒钟清晰看世界”,背后是科研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你以为白内障手术做得好,就触到了这个领域的天花板吗?并不是。
“我们通过基因研究,找到了白内障的致病机制。”姚克说,这意味着找到了白内障药物防治突破口,“点点眼药水就可以治愈白内障”已经有了理论依据,从“难以想象”到“初现曙光”。
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外科医生要砸自己的饭碗。姚克说,我们所做的研究都是面对未来的。
当眼睛碰上纳米技术和AI大数据
关于白内障的研究,至今还未穷尽,关于眼睛的研究,更是如此。
浙二眼科中心还正在进行一项和眼外伤患者有关的研究,听起来有些神奇。
一些严重眼外伤患者因为眼内感染,需要长期使用抗菌性眼药水,时间久了,会产生耐药性。在医学领域,耐药性算是个“老大难”。
这项研究算是另辟蹊径,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利用纳米材料对患者的眼睛组织进行修复。简单来说,就是将纳米材料制成“眼药水”,滴入患者眼中,这个特殊的“眼药水”能修复伤口,能消炎杀菌,还不会有耐药性发生。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三四年,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吴健是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也是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双聘教授,研发出一套大数据系统:眼科辅助诊断系统。
这套系统能帮助医生及时诊断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青光眼患者等的眼底病变情况:血管有没有偏移、血管内斑块有无阻塞异常等,并做辅助分析。
他们还和浙二眼科共同研发出智能眼底相机,所谓“眼底一张照,眼病全知道”,这款眼底相机在浙大二院国际体检中心为2万多名体检者进行眼部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筛选,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我们的眼睛神奇又复杂:它可以分辨上千万种颜色;每秒可以看到50个不同的物体;虹膜扫描比指纹扫描还安全……
我们的眼睛有很多秘密:大脑中大有一大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眼睛虹膜颜色发生变化,可能是由疾病引起的;眼底血管和神经是人体唯一可直接观察到的血管和神经,许多疾病都可以从眼底上反映出来……
我们这一生,每个阶段,眼睛都会遭遇不同的问题:近视、散光、干眼、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病变……
很多人觉得,看得见、看得清,这个诉求基本又朴素,但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保卫视觉,需要我们爱眼护眼,需要不断进步的临床技术,更需要前瞻性的研究。
“我们对眼睛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而我们所有的科学研究最终都是让患者受益。”姚克这么说。
新闻+:那些和眼睛有关的研究
1、浙二眼科中心将人工智能和眼科临床医疗相结合,经过近10年的研究,有效整合眼底多模态数据资料,智能辅助临床眼底病灶检测,提升眼部肿瘤诊断水平,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实现眼部急性的自动测量和创伤后外观整复设计等。
2、邹键教授团队通过斑马鱼研究发现,斑马鱼视距的变化和其感光细胞的排列有关,这有望为人类的近视防控提供新模型。
3、姚克教授团队开展了雾霾相关性眼表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证实雾霾是引起干眼等眼表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4、浙二眼科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是从尿液中提取干细胞再生晶状体,这将有助于白内障诊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