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吃鱼吐刺机会肉多刺少的鱼已经被他研

北京治疗扁平疣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314/8744649.html
<

原创我是科学人我是科学人

鱼好吃,刺难挑。

尤其跟海鱼相比,淡水鱼的鱼刺普遍比较多。为了更好吃鱼,美食家们琢磨了很多去掉鱼刺或者让鱼刺变酥的法子。

但有没有办法从根源上减少鱼刺呢?比如一条鲫鱼,它能从出生的时候就“少刺”,甚至“无刺”吗?

能!当然能!

这个大写的自信是中国的科学家给的。

桂建芳院士

少刺鱼是怎么来的?

要想鱼少刺,先得搞明白鱼刺是什么?

生活中常说的“鱼刺”,是鱼的肌隔中的肌腱骨化而来的,它的学名叫“肌间骨”。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想把有刺的鱼改变成无刺的鱼,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找到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科学家把鱼身上的鱼刺一根一根挑出来,剔除掉结缔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操作,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提取到高质量的鱼刺RNA。

之后科学家再对鱼刺RNA进行筛选,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依次敲掉这些基因,逐一查验鱼刺的生长有无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找到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经历了长达7年的时间,直到年年底才在斑马鱼身上有所发现。

找到一个有效基因

年12月底,一则关于“少刺鱼”的新进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高泽霞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进行了试验,得到了第一代杂合体少刺鱼。

年1月14日,一种去除小细刺的鲫鱼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问世。经过查新,这被认为是世界首例鲤科鱼类无肌间刺基因编辑新种质。桂建芳院士和陈松林院士带领专家组在现场,亲见了这一新成果。

从“少刺鱼”到“无刺鱼”,吃鱼不吐刺的“理想”眼看着就能照进现实了。

30年研究一条鱼

桂建芳很关心“少刺鱼”。因为这能破解食用淡水鱼时的“卡嗓子”问题。而在这之前,他已经跟鲫鱼打交道几十年了。

从年起,29岁的桂建芳开始专注研究银鲫,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50多个样点调研取样,取样四五千条,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评价。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他才能通过研究鱼类性别形成的遗传机制及其雌雄差异的遗传标记,开拓出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

对鱼类性控育种来说,桂建芳原创的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开创了一种新思路。而他也利用银鲫特有的生殖方式,培育出了由雄核发育产生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

跟普通鲫鱼相比,这一银鲫新品种的生长速度平均要快20%,出肉率高6%。它的遗传性状更稳定;整条鱼呈瘦长形,体型更好看;加上鱼鳞不易脱落,售卖时卖相也更好。当然,最重要的是,吃起来口感也更好。

异育银鲫“中科3号”品种

普通鲫鱼

目前,在主要的渔产区,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占有率达到70%。换句话说,我们餐桌上70%的鲫鱼可能都得益于桂建芳。

寻找“完美鱼”

“只有到了精准育种时代,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各种性状之间相生相克的平衡点,无限接近完美鱼。”桂建芳说。

随着基因组技术的不断发展,桂建芳觉得离鱼类“精准育种”越来越近了。在他看来,不仅是少刺鱼、无刺鱼,精准育种下,可以开发出更多趋向于人们理想偏好的鱼类,也就是“完美鱼”。

时代不同,人们对“完美鱼”的追求也不同。桂建芳认为,一方面水产食品供给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国内外兴起了水产“蓝色食品”化,这就意味着,在鱼类研究中除了要提升鱼本身的品质,也要能促进水产品生产的低碳排放。而这些都需要借助精准育种来实现。

桂建芳在官桥基地实验鱼塘

他曾在自己创作的《水调歌头·水经新注》中写到,“既饮健康水,又食改良鱼。江河湖海苍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鱼虾蟹,无论草虫菌藻,何者是多余……添植被,铺湿地,展蓝图。六湖一脉环绕,碧水还通途……”

在桂建芳看来,精准育种不仅是安全的,还是与环境友好和谐的,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0年研究一条鱼,桂建芳从未感受到枯燥,他还将继续探寻与时俱进的“完美鱼”。

原标题:《珍惜吃鱼吐刺机会!肉多刺少的鱼已经被他研究出来,再想挑刺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