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琼海人工智能未来的理解与创造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lkhdzx.com/GuoNei/s83619.html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发现、理解与创造的过程。原始社会利用工具解决生活问题,发现现象并理解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而改造甚至创造这个世界,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

信息时代,艾克特25岁带领团队做出了第一个计算机系统。冯·诺依曼给出了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新架构,并沿用至今。计算机推动了世界的数字化,包含两个历程,一个是符号化,二是模型化。数字是表达现象,模型化是对现象的理解过程。

年至今不到百年,计算机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参与理解与改造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三位深度学习的奠基人,也是年的图灵奖获得者。第一是GeoffreyHinton(杰弗里?辛顿),反向传播算法的代表人物;第二是YannLeCun(杨立昆),卷积神经网络的代表人物;第三是YoshuaBengio(约书亚?本吉奥),序列概率模型的代表人物。

那么人工智能将如何参与理解和改造世界?王恩东院士曾有一问,人类怎么预测蛋白质的作用?诸如此类的复杂问题,靠人类的预测是无法做到的。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推动了例如科技、医疗、电子、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如总书记说的,人工智能具有赋能作用很强的头雁效应。

▍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同时,我们更应看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其一,自动驾驶领域中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已经凸显了其在鲁棒性、迁移性及能效比等方面的问题;其二,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凸显了人工智能算法自适应能力的局限,清华大学跟医院合作,用20万条男性50岁的脑卒数据做训练,但在做预测时发现对女性脑卒疾病的预测准确度并不高;其三,人工智能可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其工作原理还没有明确的可解释性。

还有一个经典案例——莫拉维克悖论。这台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能翻跟头、跳舞和干很多复杂的事,但让它把一个物体放到有障碍物的桌子上去,它做不到,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问题所在——难以理解场景与对象间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干成年人干的活,但理解能力不如一岁的孩子。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与脑科学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还有很多瓶颈问题要解决。怎么解决呢,就需要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深度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脑科学的启发,仅仅是视觉听觉部分脑功能的发现,就极大推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有机会了解全脑,那会为人工智能带来多大的变化?

我们来看深度学习和人类视觉的不同:生物视觉是宏观和微观回环交互的。比如画画首先画轮廓,再画细节;人眼看东西也是,先看全场景,再聚焦某个小场景、某个小目标,是一个回环交互的过程,即高级视觉的抽象和初级视觉的边缘检测存在回环交互。但计算机视觉只能从微观到宏观,不能从宏观到微观,这就给人工智能的困惑。举个例子,一头熊照片的碎片,人眼看到一点点边缘时,就知道这是一头熊;而人工智能缺乏宏观与微观的交互,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知道是一头熊。

可见,对场景当中复杂关系的理解,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部分。以前的人工智能针对小场景、少对象、简单关系,用微观图像训练一个模型,设计一个算法,让它去理解大场景的时候就无能为力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具备对大场景、多对象、复杂关系的精准理解,这样才能够弥补现有人工智能的不足和发展。

▍脑科学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脑科学研究人类如何思考,图灵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