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 却越来越没规矩,主
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虽然天真无害,但也像一张白纸,如果父母没有教他为人处事的规则和界限,那么以后纸上的线条就可能杂乱不堪。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逐渐引导上社会,教他们遵守规则,维持世界运转。比起书本上的知识来说,这是教他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平安顺利生活下去的前提。尤其在孩子性格形成的0~6岁之间,立规矩是最重要的教育。大到道德准则,小到过马路要遵守红绿灯信号,逛超市要先付钱再拿东西。尽管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大部分父母所收获的结果却不太理想,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立规矩, 却导致孩子越来越“没规矩”。这主要是家长给孩子立规矩的顺序,以及遵循的原则不正确的缘故,忽略了以下这些事项。01立规矩的步骤 步:思考缜密,找清目的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究竟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这个规矩是否可行?能不能连续执行?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孩子的阻挠和不配合,应该怎么办?如何确定这个规矩是否完善,需要往哪方面调整?这都是在正式向孩子提出规矩之前的准备工作,少一项都不行。就比如很多妈妈给孩子的要求都是:每天晚上必须在10点之前睡觉。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先不说一周、一个月、一年,难道孩子就没有些意外情况吗?比如突然碰上特别喜欢的电视剧,或某一天的作业难度很大。如果碰到这些事件,家长需要频繁打破规矩, 就可能失去权威感,导致孩子认为可有可无,不了了之。家长自己都做不到严格实施,更遑论让孩子严格遵守了。第二步:向孩子简洁表述很多家长喜欢列家规,一下把好几十条规矩给孩子列出来。结果可能不仅自己记不住,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违反,连孩子也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脑袋中有如一团乱麻,因而很容易违反规则甚至反抗。立规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把你认为孩子急需改正、最为棘手的问题挑出来,先确立一个可行的规矩,并向孩子简洁的表述,与他商议,才能最终确立下来。很多妈妈会这样跟孩子说:放学回家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出来,然后吃饭写作业,到了9点的时候,开始准备洗澡洗漱,10点之前一定要上床。如此复杂且繁复的指令,孩子一听肯定就头大了。执行难度大,更加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又由于觉得被管束得太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立规矩,也要有技巧,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拥有一定自由的。第三步:执行在规矩刚立下的一段时间,家长要在孩子身边监督,让他养成他律的习惯,而后再根据孩子遵守的具体情况要求他自律。但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孩子败给时间和惰性刚开始确立下规矩的那几天,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很好。但实行几天之后,不仅家长放松了,连孩子也变得倦怠起来。尤其在孩子 次违反规则时,家长没有做出强制性的惩罚或后果承担,孩子就会觉得这个规则不重要,不遵守也没关系。因而,父母一定要在一段相对比较久的时间里严格监督,并在孩子犯规时收回他的一些权利,比如这周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到一小时。只有父母都严格遵守的规矩,才能让孩子觉得有权威。■孩子的一些小聪明孩子都喜欢自由自在,肯定不喜欢受到规矩的管束。而他们最常反抗的措施就是哭闹、磨人、要挟或寻找老人以及父母中的另一方支援。如果对待孩子的这些策略,家长变得慌乱,甚至为了快速解决问题,直接甩出一句“下不为例”,那就等于宣告在这场博弈战中以孩子获得最终胜利。而后,他就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抗拒规矩的执行,导致 规矩废掉。解决这个难题的 方式,就是家长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规矩。在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温和的情绪,不要生气。但态度一定要坚定,告诉孩子必须完成不可。一旦孩子发现哭闹耍赖不管用,自己也就会放弃了。当然,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家长还要善用奖励,在孩子某一段时间遵守规矩表现良好时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当孩子下次违反规则时,则可以剥夺权利。这样的奖惩结合,有利于规矩的执行和坚持。家长还要遵守制定规矩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几个原则,否则效果同样不尽如人意。02立规矩的原则1)多用肯定少用否定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喜欢这样说:不许看太长时间电视、不许把玩具玩得满地都是。首先,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而言,理解这样的指令有些困难。再者,这种否定式的语气容易引起孩子的糟糕感受,导致他们滋生叛逆和反抗情绪。如果家长换成:每周可以看两个小时电视、把玩具玩乱之后收回到箱子里,可能给孩子的感觉就会好。其实,语言的表达是很有学问的一件事。2)规矩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在正式建立规矩之前,家长也要适当跟孩子商议,在不损害他自尊的前提,双方协商出 的决定。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并拥有一定的自由度,才会愿意执行。并且,家长要跟孩子说明制定这个规矩背后的理由和意义,这并不是为了管束他,剥夺他的自由,而是为了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今后孩子在某一些事上有什么好处。孩子虽小,但只要你坦诚并透彻地跟他分析这件事的利弊,他也会投出支持的那一票。否则,只是家长单方面立规矩,在执行中遇到阻力就是肯定的了。3)符合孩子的能力,不要期待过高如果家长给孩子立的规矩太过虚浮,需要孩子十分费力才能达到,那么就是无效的。比如孩子本身就容易渴,喜欢喝水,而家长给他立的规矩是写作业时不能随意走动,一个小时内不许喝超过两次水,就有点不切实际了。4)避免偏见,就事论事成人由于具备更多的生活经验,因而思维也就被各种主观的认知偏见所占据,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把书包整理好。在整理过程中,孩子不小心弄坏一本书,如果家长翻出以前的旧账说道:“你看,你就是这样手笨。上次刚给你削好的铅笔,放书包的时候掉到地上就摔断了。”这样的偏见和标签是具有定性导向作用的,孩子听多了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自我认同,从而朝着妈妈所说的这个方向发展。家长要避免此种偏见,就像认为书包太乱是邋里邋遢的表现,但不要跟孩子说“书包这么乱不好看。”而要提醒启发式地说:“宝宝,你看着这个书包舒服吗?如果现在要找一本书,你能不能快速找到它在哪里呢?”给孩子立规矩也是有学问的,不是一拍脑袋,上下嘴皮一碰就可以的。家长一定要遵守上述这些原则和步骤,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反馈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出更加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