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三类型,哪种有前途澎湃在线

<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网,作者徐旭东

科学网

圈内大事,行业洞察,偶尔八卦……来自全球最大的华人科学社区,中国科学报社出品。联系我们:合作事宜market

stimes.cn;投稿事宜tougao

stimes.cn。

评审青年人才,时常感叹不同科研类型产出差异之大。对于评审人来说,如何在不同科研类型的申请人之间比较水平和潜力自然是一件费眼力的事;对于青年才俊来说,在科学生涯之初,选择哪一条道路则可能影响其进阶的快慢。

从做生物学研究来看,我认为科学研究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围绕某个问题来做,不一定拘泥于所使用的研究对象。

譬如,研究一个发育生物学的问题,可以从果蝇做到斑马鱼和小鼠。

第二种是对一类研究对象感兴趣,譬如某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就像有的人做鱼类研究,有的人做水稻、小麦研究,或者做病毒研究,等等,不盯着一个问题,而是研究这类对象的若干方面。

第三种是擅长某个先进的技术和分析工具,既不限于对象,也不限于问题,注重的是把技术和工具发挥到极致,譬如做蛋白结构解析的、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

其实,在学科发展中,三种类型相辅相成,许多情况下又相互重叠。

基本问题的突破形成学科进步的主干,研究对象的拓展则在主干上形成繁茂的枝叶,而技术和工具则催生学科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上的突破,有的阶段靠的是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譬如生物学研究里的那些模式种,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果蝇、斑马鱼、小鼠、拟南芥等,都曾推动了理论的突破,而有的阶段则依靠技术和工具,譬如电镜、大分子结构解析、组学手段,甚至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样只需要小型装备的技术,都曾全面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

某些问题可能是某些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譬如鸟类羽毛形成的问题、鱼类肌间小刺形成的问题、蓝藻的一种能固氮的异形胞形成的问题,专注于这些问题必须依赖特定的对象,因而兼具第一和第二类型的部分特征。

也有专长于技术和工具的团队,在某个阶段集中于某个科学问题的研究。

还有极少数科研界的“大牛”横跨三个类型,大团队内设不同板块,如同科研集团军。

所以,三种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科研三类型在产出上差异显著。

首先,能走的路径数量不同。

专攻一个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在外围阶段尚有若干“攻城路线”,但是进入核心部分的时候,只有一条路,一个节点过不去,整个研究就没有实质性进展,有时好几年爬一个台阶,产出慢,大多时候悄无声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1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