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鱼做核酸有何科学依据

日前,有消息称在厦门集美区,渔民作业期间,每天要开展1次核酸检测。渔民和渔获上岸时,实行“‘人+物’同检”,这意味着,渔船民和渔获都得接受核酸检测。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鱼是否会感染新冠病毒?

鱼是没有肺的,缺乏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理学基础。

这并非因为COVID-19被称为“新冠肺炎”,而是它本质上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是SARS-CoV-2,与宿主的结合主要是细胞表面一种叫ACE2的受体。这三点决定了鱼无法感染新冠病毒并传播给人类。

年,伦敦大学学院就对种脊椎动物的ACE2结构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的ACE2受体存在很多差异,多种哺乳动物的ACE2受体都可以与新冠病毒结合,而绝大部分鸟类、爬行类和鱼类则不容易结合。

后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多年排名全美第一)也做了一项类似的基因学研究,一些灵长类动物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像黑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等,这些动物还是濒危或者极危物种;其次是像白尾鹿、仓鼠、巨型食蚁兽这些,猫和狗的感染风险属于中等或偏低,而像鸟类和爬行动物则属于极低风险。鱼则没有感染可能性。今年2月份,中科院也专门做了鱼ACE2受体与新冠病毒的结合试验,在这项实验中用到的鱼包括斑马鱼、罗非鱼、鲶鱼、三文鱼和虹鳟鱼的ACE2受体,使用人类ACE2受体作对照。这项细胞层面的研究结果印证了之前的计算机建模研究——新冠病毒无法利用鱼ACE2感染细胞。

所以即便是哺乳动物,其ACE2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力也有很大不同,何况是鱼类,这也是几乎没有哪个实验室会把鱼类作为新冠病毒的动物实验模型。

鱼无法感染,却可能被污染

海洋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每升海洋表面水体含有亿个病毒颗粒,病毒在海洋中每天杀死大约20%的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这几年随着mNGS(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各种水生脊椎动物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些鱼类相关病毒和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病毒同属一个属。

但是,由于系统进化差异太大,目前缺乏证据表明这些病毒可以在人类和鱼之间互相传播。鱼和人类的人畜共患病,几乎都是由细菌引起的。因为细菌不像病毒,细菌有独立的细胞结构,不需要像病毒那样必须寄生在其他生命体的活细胞内。

但是,鱼“沾染”新冠病毒倒是有可能,类似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传播。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检测的是新冠病毒膜外的蛋白,如果给鱼进行该测试后结果呈阳性,那么就说明这条鱼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了或者是出现了假阳性鱼在捕捞、宰杀、运输等各个环节,如果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鱼就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所污染,但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鱼类。

普通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鱼类

此前,由于人们担心新冠病毒能在低温环境下存活较长时间,污染过包括三文鱼在内的生鲜冷冻食品,给冷链带来风险,因此所有的进口冷链食品都需要进行检验检疫。

根据今年6月更新的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

据了解,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曾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通过食用食物,包括海鲜产品,经过人体消化道感染新冠病毒的证据。

原标题:《给鱼做核酸有何科学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4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