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开启科研之旅长达5000字
本文作者:RoseTiger
上海高校学硕,累积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一作/共一/通讯),多个杂志社审稿人。怀揣着科研理想,专注于基础科研。希望通过努力与奋斗,创造出璀璨的未来!
为什么说是从零开始呢,因为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没有家里的科研背景,也没有相应的科研资源,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怀揣着一个医生的理想与一颗求知渴望的心,在科研路上一往无前。
很多学弟学妹会来问我,如今的你拥有着名校标签、文章等身、前途无限,是怎么做到的。
我会简单的告诉他们最朴实的道理,科研是靠肝的,然而具体怎么肝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便不会再与他们多说。
趁五一假日有半日闲暇(不做实验还是得写文章处理数据),就让我向诸位娓娓道来。
一、科研兴趣
首先感谢学校的双学位课程,英方大一大二时生物医学的课程,为我实验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掌握了各项实验技术的原理之后,做实验便更能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所在(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只是现在的我意识到了这点的重要性)。
最早对实验室感兴趣还是大二时,去英国参加夏令营,去他们的土豪实验室参观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当时的感觉是做实验也没有那么高端?实验室也没有那么神秘?我觉得我做实验一定没问题呀。
随后的日子徒步丈量了大半个伦敦城(毕竟坐地铁一趟的好几十RMB,走走看看锻炼身体又能直接观察英国的风土人情,蛮好!),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各类博物馆,到处的都是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又一个,对世界的认知广度也在逐渐拓宽。
图注:在伦敦的一天的徒步行,接近40km的样子
旅途上买了一本英文原著叫《TheLostCityofZ》,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探险故事。
主人公PercyFawcett顶着所有人的不信任,在亚马逊丛林深处探索,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存在,他为之付出了一生且再也没有能回来。
我很幸运地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里面的雕像中发现了他,伟大的人!有幸听过饶毅老师讲述孟德尔先生的科研故事,为了科研委身与教会,作为一名牧师,在教堂做了杂交实验,推动了遗传学的进展。
但是在当时他的研究没人相信,但是他就是不停的做,那么多的植物需要他来精心照料,为了探索发现,他牺牲了很多很多,令人敬佩。
科研的种子就是这样在我心中种下的,说白了就是榜样的引领与天性的驱使,把我带上了科学探索这条路。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二、科研开端
大二结束,我们学院年级成绩前40%的学生可以有机会选择加入一个实验室进行为期半年的科研培训(和医学相关的全校各个实验室)。
当时我们还在英国,填导师意向表时,我用了一点小心思,将可供选择的导师列表进行了分类。
院士长江杰青为红标,博导特聘教师为黄标,副教授讲师为黑标,我知道我成绩不算拔尖,便只在黄标范围内挑选了三位导师。
事实证明我的策略是正确的,我的导师确实是医院的副院长,我和我室友在完全没有互相商量的情况下,非常巧地同时选到了这位负责任的导师,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我们超级幸运!
导师是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在美国做了20多年的医生,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同时也带回来了先进的学生培养理念——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在第一次组会自我介绍之后,导师叫我和室友两个到他办公室单独谈了课题,给我们指明了大方向并且叫我们和学院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学习实验。
师兄师姐优秀且耿直,直接给我和我室友一人教了一门实验技巧,我学习的石蜡包埋切片这种粗枝大叶的活,而室友学习了更为高端精细的qPCR。
之后便是养动物造模,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第一个模式生物是小鼠,而我们却是使用面更窄的斑马鱼(抗体基本上找不到,后面基本上去蹭人家小鼠的抗体,发现能用再去订)。
师兄一开始给我们配鱼,一次性产生了好几百个胚胎。然后我就开始养鱼生活,一开始没有系统鱼缸给我们用,我们就买了一个洗衣服的大桶去养鱼,每天早晚去换一次水喂吃的(超级体力活,女孩子劝退)。
小胚胎鱼吃不了小虾米,我们得煮稻草来养草履虫,然后再把草履虫拿来喂我们的小胚胎鱼,养呀养呀,十多天过去稍微大一些了变成了蝌蚪大小就可以慢慢吃虾了。
继续养呀养呀,一个月过去了,小蝌蚪也变成了有指甲盖长度的小小鱼,但是由于空间有限就这个大桶,我们的几百个胚胎活下来的只有条左右了,然后这其中还有好多因为竞争发育还是比蝌蚪大不了多少。
三个月过去,最后能用来实验的鱼只有50条了(哭了)。当时其他同学还吐槽我说他们实验都做了三个月了,而我还在养鱼。
我们斑马鱼小组自己成立了一个群叫做「鱼塘」,最早开始做的师兄就是塘主,其他师兄师姐是渔夫,当时我最小给自己备注了罗小鱼(大家都笑死了)。
当然这三个月也没闲着,去花鸟市场买了一百条斑马鱼到实验室练手,做预实验,但是由于野生斑马鱼个体之间差别过大,预实验结果也不是很稳定,全当练手磨炼实验技术了(其实就是包埋切片脱蜡染色这一套,现在很多实验室这都外包出去做了吧,因为费时费力不讨好)。
这便是我科研的开端,幸运且又坎坷,但是熬过了前期,便已经算半个科研小工人了。
三、科研路上
科研并不是死气沉沉的,后面的经历我就上图给大家分享下。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图一:养鱼日常!养了两个多月的鱼,实验是没啥进展,天天换水,身体倒是壮了不少(苦笑)。
但好处也是有的至少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混熟了,大家可以开玩笑了,实验氛围好起来了(这里给大家建议,无论有没有实验,都要多去实验室打打下手,和实验室的人处好关系多学点技术,到后面还能请他们帮忙)。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图二:切片生活!鱼都长大了,可以进行实验了,从建模开始,大概2个月的时间都在重复师兄他们发文章的实验学结果,最后发现模型并不是太solid,可重复性不高。
就只好另辟蹊径,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但是新模型意味着就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些石蜡块,建模大概用了多个实验标本吧。
我都是进行的石蜡全切,一个标本可以切多下4um的切片(很傻但很真实),这一切就又是好几个月,而且为了加快实验进度,每天都切到凌晨,在实验室地下室的杂物房一躺,第二天上完课又继续切切切!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图3:贵人相助,结果初现!实验模型去请教了一个资深的斑马鱼老师,他没有私藏地教会了我成年斑马鱼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当时课题组没人会,也没人尝试)。
虽然短短几分钟的指导,却对我的实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用这个方法注射药物进行建模,我顺利的拿到了第一批Tunel阳性染色片子(感动哭了)。
接下来就是做好各种统计,实验图片,撰写论文,艰难的发了一篇纯建模验证的文章。
图片来源:作者朋友圈图4:实验室的酸甜苦辣。实验室不只有单纯枯燥的实验,同时也有欢乐逗比的日常(实验室做翻译,和师兄们一起实验室看世界杯),做实验发高烧了(师兄师姐们都来探望,叫我注意休息,不要天天熬在实验室),奇妙的探索(万物行为学实验,靠这个也发了篇三分多的文章)。
四、处女作
当实验进展到快结束的时候(一年多点了),我把数据发给了导师,导师回我邮件说非常好,故事基本快讲通了,可以一边补实验一边写文章了,然后附件了一个师兄最新发表的SCI论文给我,叫我参考着写。
我当时一看邮件高兴坏了,终于可以开始写文章了!之前几次导师都以数据还不够的理由叫我先不要动手写文章。
怀着激动的心情,茶不思饭不想的开始了写论文,连续在实验室的杂物室闭关写作了两周星期,我便洋洋得意的拿出了初稿。
然后用语法修改软件稍微检查了下错误,便兴冲冲地发给了导师。怀着期待的心理,导师三天后给我修回了,没有细改,但是在邮件里面写下了大体的一些修改方向:
1、中文思维的语句太多,建议模仿目标期刊上其他native的研究者表述语句。
2、摘要不够简单概括要反复提炼中心
3、整体思路问题不大,但是上下段落的承接不够紧密,也去模仿别人的写。
4、结果部分写作太啰嗦等等等问题叫我大改之后发给他。
半个月后我拿出了焕然一新的二稿,又兴冲冲地发给了导师。导师大概有些忙,这次给我一周后修回了,觉得改得还不够,提了一些意见叫我继续修改。
就这样两个多月过去,反反复复改到了第7版(当时我命名的:老师改7RE.L.zebrafishglau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