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基因编辑治疗安全性与风险研究2

作为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的代表,CRISPR/Cas9系统已经凭借其成本低廉、简便易用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内的高效工具。目前,CRISPR/Cas9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基因编辑、基因调节、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构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等领域。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把“基因魔剪”的另一面逐渐显现。研究发现,CRISPR具有重大的潜在风险,包括脱靶效应、染色体改变和潜在免疫原性,以及在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敲除(CRISPR-KO)过程中诱发的双链断裂(DSBs)可以导致DNA损伤反应等。本期我们将汇总讨论crispr等基因编辑安全性相关的论文报道:

现货型CAR-T疗法的危机:Cas9基因编辑后,T细胞繁现染色体异常

年7月8日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NatureBio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FrequentaneuploidyinprimaryhumanTcellsafterCRISPR–Cas9cleav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验证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人类原代T细胞后的结果,检测结果显示,CRISPR-Cas9编辑的目标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了频繁的染色体非整倍性(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截短。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和截短是CRISPR-Cas9切割DNA双链后的常见结果,因此,在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临床试验中,尤其是基于CRISPR-Cas9的细胞疗法开发中,应当特别注意监测和尽量降低这种潜在的严重染色体变异。

NatureCommunications:CRISPR基因编辑会导致可遗传的基因组结构突变

年2月9报道,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CRISPR-Cas9induceslargestructuralvariantsaton-targetandoff-targetsitesinvivothatsegregateacrossgeneratio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实,CRISPR-Cas9基因编辑会导致DNA发生不可预见的结构突变,而且这些结构突变可以被下一代遗传。这项研究再次提醒了我们,将CRISPR-Cas9应用于临床治疗前要谨慎和仔细验证。

这项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些经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第一代斑马鱼是嵌合型的,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同样也是嵌合型的,而它们是在受精卵的单细胞阶段进行的基因编辑,理论上不应该是嵌合型,这可能是由于受精卵后续分裂中继续受到了基因编辑,或分裂产生的细胞产生了不同水平的DNA修复,从而导致了这种结果。

研究团队表示,知道CRISPR-Cas9导致的这些意外突变是可遗传的很重要,因为这些突变可能会对后代的生长产生长期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对胚胎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的CRISPR基因编辑临床试验都是对特定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基因编辑,不涉及胚胎和生殖细胞。

NatCommun:谨慎使用!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疗法或会产生携带致癌突变的细胞!

-11-18报道,最近有研究表明,通过CRISPR–Cas9进行基因组编辑或会在原代细胞中诱导p53所介导的DNA损伤反应,从而阻碍细胞的生长,这或许就会导致对已经存在的p53突变的细胞的选择。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Asystematicgenome-widemappingofoncogenicmutationselectionduringCRISPR-Cas9genomeedit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尤其是基因敲除)或许会让细胞产生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形式,这些研究发现强调了对接受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疗法来修饰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患者及时监测的必要性。

研究者Deshpande表示,早期的CRISPR技术会产生双链断裂,但更为现代的迭代技术或许进行更简单的编辑来靶向作用RNA;如果我们利用一种非切割版本的CRISRP,或许就会避免产生很多问题,这对于患者而言或许是非常好的消息。综上,尽管存在潜在的风险,但研究者认为,CRISPR技术依然一种令人兴奋的革命性技术,而诸如上述障碍并非不能克服;未来研究人员将会继续深入研究开发出足够安全用于患者机体的基因编辑技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