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回应本月底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危言耸听
4月15日,医院病区贴封条。当日,医院正式关闭。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消息站
●4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回应,有条件的地方仍要推进居家办公、错峰出行的措施。公交车、地铁这些交通工具空间比较小,人口密度比较大,通风也不好,乘车人应全程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特别是下车以后,要及时做好手卫生,要尽量采用无接触付费的方式,减少更多频接触表面的机会,尽量和其他人员保持比较远的距离。
紫金山天文台监测到号小行星(于年4月4日)。紫金山天文台供图,中国新闻网发
●针对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达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击地球。”这一说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15日回应称,这一说法属危言耸听。赵海斌称,据测算,它将于北京时间年4月29日下午17时56分在万公里外飞掠地球,速度为8.69公里/秒。它这次飞掠过程中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为零。
新发现
图片来源:环球网
●日前,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关于Apolemia水母(一种管水母)的罕见视频,这种水母就像一团漂浮在海中的长绳子,据悉视频拍摄于澳大利亚西海岸宁加洛峡谷。科学家用激光确定了外环的大小并根据它的直径估计它有英尺长(约47米)。研究人员说,此前,在动物类别中堪称全球最长动物的管水母已知样本长度为40米。而此次发现的管水母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最长的动物。
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据陕西日报消息,4月14日,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近日,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在园内就地保护区科考时发现,区内分布着大约40亩、数量超万株的野生蕙兰种群,且生长情况良好,栖息地保护完整。参与本次科考的中国植物分类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吴振海说:“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纬度最北端,秦岭北麓、温带南缘,发现的面积最大、品相最好的野生蕙兰种群,十分罕见,应该写进秦岭植物志,并重点加以保护。”
看天下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当地时间4月14日,在法国南部图卢兹,30岁的法国皮革制造商安尼萨·梅克拉贝奇为聋哑以及听障人士设计了特殊口罩。并发起了名为“你的嘴唇就是我的耳朵”的众筹活动,以开发一种透明的“包容性”口罩,让有需要的人可以通过这种口罩读唇语。
图片来源:环球网
●当地时间年4月14日,也门萨那暴雨后,当地天空出现“日晕”奇观。据悉,日晕,又叫圆虹,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纯科技
高MRI兼容的石墨烯纤维电极
●为了“看清”深部脑刺激是怎样治疗神经疾病的,来自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纤维的高度兼容磁共振成像(MRI)的深部脑刺激(DBS)电极,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实现了DBS下整脑范围内完整深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激活图谱的扫描,发现了DBS治疗帕金森症效果与不同脑区激活的关联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
电压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其感应机理。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供图,新民晚报发
●日前,《美国化学会志》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杜久林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步文博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荧光纳米探针,成功监测了斑马鱼和小鼠脑中神经元膜电位的动态变化。据介绍,该工作为设计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敏感探针提供了全新思路,为探究深层活体组织中神经活动开辟了实时动态监测的新方法。
编辑:张琦琪(实习)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