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ldquo鲜rdquo了一
好山好水出好鱼。
白山松水正是难得的好山好水。而好鱼——大西洋鲑、三倍体虹鳟(三文鱼)也即将“游”上我省消费者的餐桌。我省引进的“三文鱼”养殖品种,在东部湖库的优质冷水环境中,初次养殖试验即获成功,这意味着我省的渔业进入了提档升级的新阶段。
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有一组数字特别令人振奋:
我省可养鱼水面多万亩,列全国内陆省份第8位,人均水面占有量位居全国第3位;
我省有多万亩稻田、40多万亩沼泽、多条生态沟和20多万眼农田井可供开发用于发展渔业生产。
经过多年努力,渔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全省完成水产品产量19.5万吨,较5年前增长15%;实现渔业总产值93亿元,5年间增长了3.4倍;渔民人均纯收入元,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多元。
——品牌特色进一步凸显。松花湖的“三花一岛”,即:鳌花、鳊花、吉花和岛子;查干湖的胖头鱼,全国淡水产品第一个有机食品品牌,第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还有哈尔淖的有机鱼……目前,全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部批准的健康养殖示范场的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70%。
——养殖品种不断丰富。引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先后组织向查干湖、新立城、二龙湖、白山湖水面移植了大银鱼、池沼公鱼。年查干湖仅大银鱼就实现产值多万元。养殖“池沼公鱼”的新立城水库,因鱼与人喝一样的水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今年,全省稻田养殖的面积达到20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既收获水产品,又提升了米质,抬高了米价,据估算,每亩稻田可增收元左右。
——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去年全省水产品加工出口4.28万吨,创汇1.2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1.63%和20.68%,连续14年位居全国内陆省份前3名。仅珲春市就有水产品贸易和加工企业家,形成了以进出口及加工大马哈鱼、鱿鱼等为主的“珲春国际合作区水产流通与加工产业群”和以进出口及加工鳕鱼为主的“和龙、龙井、图们等两头在外的鳕鱼加工产业带”。
——休闲渔业亮点突出。全省共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5处。去年全省开展鱼类垂钓面积达到公顷,养殖观赏鱼1.4亿条,休闲渔业产值达到2.5亿元。查干湖“冰雪捕鱼节”入选“吉林八景”,蜚声海内外。大安市拥有各类垂钓场所42处,高标准垂钓园20处,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休闲垂钓之乡”。
▽
潜力巨大以水生金
说到我省渔业产业的优势和潜力,省渔业局刘革局长告诉我们:我省渔业的总体目标是,到年,我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亿元,到年,达到亿元,渔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我省发展渔业产业,优势非他人可比——
我省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试点省,生态环境良好,渔业资源量排在全国前列;属“河源”省份,水质好,水产品质量上乘,渔业品牌享誉全国。全省80%以上的渔业水域属湖库等大水面,渔业生产的物质条件优越。
渔业产出率高,不占用任何耕地,利用的大部分是天然饵料资源,即使是精养渔业,饲料转化率接近1:1,远远优于畜牧业;品种丰富,养殖鱼类有成百上千种,比牛、羊、猪,鸡、鸭、鹅多了百倍;产品健康,水产品是公认的健康食品。
与众不同的是,我省实行的是“渔水合一”的渔业管理体制,为发挥“渔水”合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为管理体制优势。
潜力更是值得深挖——
水资源方面潜力巨大。随着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和西部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我省预计可增加用于渔业开发的水面多万亩,相当于现有养殖水面的近一半,还有近万亩稻田适宜开展水产养殖。
单产潜力巨大。因为气候等原因,目前我省已养水面单产比较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可见增产潜力之大。
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消费需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水产品消费需求有望大幅提高,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
提档升级效益倍增
我省水产养殖经过多年发展,可以说已达到了阶段性水平。如何前行?如何创造更大效益?
答案是:提档升级。
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东部河流水库区,主要是延边、白山、通化,重点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冷水鱼等特色鱼类养殖;以珲春为核心区,推进海产品来料加工业发展。
中部池塘水库区,主要是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梅河口、公主岭等地,重点发展松花湖、白山湖、二龙湖和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等大型湖库渔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池塘,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快引进、开发名优养殖鱼类品种,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西部湖泊池塘区,主要是白城、松原两地,围绕查干湖、月亮湖等大型湖库,建设品牌渔业生产和加工基地,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稻渔双收,提高综合效益;配合河湖连通工程实施,加大增值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推进水域生态修复。
城市周边休闲渔业区重点发展以休闲、垂钓、品鲜、观赏鱼养殖为主的都市休闲型渔业。
培育、引进优良品种——
寒冷漫长的冬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可在渔业发展上,就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在东部山区,尤其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具有优质偏冷水资源的广阔湖库,为我省发展冷水鱼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本土品种细鳞鱼、花羔红点鲑,引进品种三倍体红鳟、大西洋鲑等高端鱼类养殖,成为我省渔业升级换代的主打品种。这两年,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了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引进高档冷水鱼养殖品种,打造国内顶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也是列入我省“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省渔业局副局长齐科翀介绍,今年4月,冷水鱼——三倍体虹鳟养殖模式关键技术成型,2个月增重3斤左右。现在又实现持续增重的预期目标,“这是特别适合北方养殖的品种,普通温水鱼夏季一个月生长,而冷水鱼春、夏、秋生长,养殖时间长,年增重多。同样条件下,一条冷水鱼是普通鱼价格的10倍。”齐科翀说。
三倍体虹鳟、大西洋鲑等引进养殖的成功,使我省消费者将可吃上名贵的地产“三文鱼”,在消费者一饱口福的同时,带动了整个渔业提档升级,一条鱼“鲜”了整个渔业产业这“一锅汤”,标志着我省的渔业进入了更加健康、高效的新的发展时期。
-END-
什么,您还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