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校被禁用MatlabAI发现地球内
哈工大、哈工程等被禁用MATLAB
#科研#工业
6月11日,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的学生在使用校方购买的正版软件MATLAB时,发现这个来自美国、理工科必备的数学软件被取消激活快要不能用了,此事瞬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不只是针对某些科技公司,一些国内知名高校也陆续成为眼中钉,打击或先从软件禁用开始,今天是MATLAB,明天会不会是TensorFlow、Microsoft、Autodesk等相关的软件?真的是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
高校再次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就发生在不久前。年5月2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简称:BIS)又以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为由,把33家中国科技公司和机构、高校等拉进清单,此举将禁止未经美国商务部授权的符合《出口管理条例》的物品技术等出口、再出口或在国内转移给这些实体。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被列入其中,但万万没想到后续影响来得会这么快。截至目前,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院校已高达13所,不少都是、双一流高校,不少院校在机械工程、软件工程、航空航天、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等科研领域都非常出色,部分甚至承担着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这13所院校具体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昌大学等。目前尚不知道其余高校是否会接连受到实体清单的不良影响,不过,大家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办法。
(MIT科技评论)
机器学习发现地球内部的神秘团块
#地理
远在地球表面以下的神秘结构已经被发现,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们的星球在其最不为人知的深处是如何构成的。现在新的研究利用地震学的方法进行相关探索。每一次地震都会在地球表面以下产生地震波,这些地震波可以在地球上传播数千英里。重要的是,这些波在经过密度、成分或温度等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时,会发生变化。马里兰大学地质系的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更好地了解核心-地幔边界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跟踪太平洋盆地下的地震波回声他们发现大约40%的波道中含有所谓的剪切波回声。
它们是在回波沿着地心-地幔边界经过时产生的,波浪会发生衍射,从而在略微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震仪地点。来自附近结构的回波到达仪器的速度更快;来自较大结构的回波则更响。结合测量移动时间和振幅,可以构建岩石和其他物质的物理特性模型。Kim和团队使用了一种被称为Sequencer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分析从数百次地震中记录的个不同的地震图。这些地震发生在年至年之间,都是6.5级或更大的地震,来自太平洋盆地周围。虽然Sequencer最初是为天文学家开发的,用于发现太空中的辐射模式,但事实证明,它同样善于在地震回波中进行工作。
科学家们发现,夏威夷下面的核心-地幔边界的大片非常密集的热物质产生了独特的响亮回声,表明它甚至比以前的估计更大,这种斑块被称为超低速区(ULVZs),在火山羽流的根部发现了这种斑块,热岩石从核心-地幔边界区域上升,产生火山岛。夏威夷下面的ULVZ是已知的最大的ULVZ。与此同时,在马克萨斯群岛下方又发现了一个ULVZ,这也是第一次被发现。
(cnBeta)三文鱼案板测出新冠病毒,专家建议暂时别生吃
#健康
近日,从“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报道,让不少三文鱼爱好者陷入纠结,三文鱼会携带病毒吗?以后三文鱼还能吃吗?据国内媒体报道,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钟凯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冠状病毒已知的宿主都是哺乳动物,三文鱼体内携带冠状病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表示,最大的可能性是通过粘膜的接触传播,比如摸过污染的冰鲜三文鱼,不洗手就揉眼睛、抠鼻子,或者是通过三文鱼污染摊位及周边环境,进而接触传播。对于三文鱼还能不能吃的的问题,他表示,目前还没有直接通过吃喝传播新冠病毒的证据,如果是熟食,当然不会有问题,如果生食风险就大一些,主要还是接触传播。据了解,新冠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冰鲜三文鱼是空运过来,且有低温环境保护,因此理论上是有可能存活下来。他建议,最近先别吃生的三文鱼以及其他进口生鲜,等待这两天官方调查的结果明朗后再作决定。对于日常防护来说,主要还是外出采买戴口罩,回家洗手,制作食物前后也要洗手,尽量不用脏手摸眼睛、鼻子、嘴巴。
(快科技)
云南东部发现5.14亿年前动物化石
#古生物
6月11日,《自然》在线发表云南大学团队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等完成的最新成果。研究者在云南省东部富含软躯体化石的寒武纪地层里发现了一个新的、距今约5.14亿年的多毛类动物,是已知的现生环节动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记录。
“这是固着类环节动物的最早化石证据,也是现生环节动物支系在化石记录中的首次出现。”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马晓娅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成果为研究团队了解早期生物多样性大爆发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作为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出现的类群,环节动物例如蚯蚓、水蛭、沙蚕等,在当今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多毛类动物是环节动物中物种最丰富、进化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类群。但环节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地层中的化石记录非常罕见,这导致科学家在研究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时缺乏有力的化石证据。
研究团队将这个新属种命名为“丹尼多毛虫(Dannychaetatucolus)”,以纪念丹麦著名的环节动物专家DannyEibye-Jacobsen。该动物具有一个典型的铁锹状头部和一对细长的触须,属于现生多毛类环节动物中的长手沙虫科。这是现生环节动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记录,表明丹尼多毛虫和现生环节动物由同一个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统称为环节动物冠群。
“现生环节动物在现代海洋中有各种生活模式,包括固着的滤食者或伏击捕食者。我们此前所知的寒武纪环节动物可能都是在海底爬行,而丹尼多毛虫则完全不同。”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LukeParry表示。
研究人员表示,寒武纪是早期生物多样性大爆发的一个关键时期,丹尼多毛虫的发现显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多样性剧增的一个重要进化事件。
(中国科学报)
我国科学家找到蚯蚓再生关键基因
#生物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蚯蚓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自然界中动物的再生能力,一直是个令人着迷且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斑马鱼、蝾螈、壁虎等脊椎动物可以治愈创伤,甚至让丢失的心脏、尾巴、晶状体器官或者附肢再生。用少量组织和细胞再生整个生命体的“本领”,也被广泛用于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对于蚯蚓,达尔文曾在《腐殖土的形成和蚯蚓的作用》中感叹:“我们很难找到其他的生灵像它们一样,虽看似卑微,却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课题组测序并拼装了准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安德爱胜蚓基因组,并通过不同再生时期bulk转录组(批量测序)和单细胞转录组整合揭示蚯蚓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研究发现蚯蚓基因组中重复序列LINE2转座元件可能在蚯蚓再生中扮演重要调控角色,例如LINE2转座元件显著高比例地插入到蚯蚓早期再生相关的差异基因位点;同时某些差异表达的LINE2转座元件和它们的邻近基因拥有极为相似的表达模式。课题组发现,核心调控涡虫这样的高度再生物种的EGR1(一种早期生长因子),不仅在蚯蚓再生过程中发生差异高表达,而且其侧翼的LINE2转座元件也发生显著差异表达上调,因此推测这些显著差异表达的元件可能通过调控邻近基因来参与蚯蚓再生过程。另一方面,课题组在蚯蚓基因组中发现大量基因复制事件,这些扩张的基因家族主要富集在发育生物学通路,而发育和再生在某些通路可能往往是共通的。课题组还发现,某些显著扩张的基因家族可能通过增加其拷贝数剂量效应来调控蚯蚓再生过程。此外,蚯蚓再生早期的单细胞转录组解析暗示,蚯蚓再生早期72小时后损伤愈合部位细胞的高比例组分是干细胞,且多能干细胞在蚯蚓再生早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项研究提供了一些蚯蚓再生的候选分子细胞学机制,提出蚯蚓可作为研究再生生物学或再生医学的新模型。
(科技日报)太丧会变傻!负面思维更易患老年痴呆症
#脑科学
尽管此前有研究指出焦虑、抑郁等情绪是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但这些情绪存在的患病风险都是被独立考量的。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负面心理的患病风险,还在于其频率机制,即重复性消极思维(RepetitiveNegativeThinking,RNT)。
在两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对多名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负面情绪研究,通过提问、问卷等形式了解研究对象是否存在RNT思维模式以及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