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三年研究生毕业当天喊话导师你知道这
研究生聚餐、课后闲聊,「吐槽导师」可谓是「更适合科研宝宝的破冰话题」,似乎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份和自己导师的爱恨情仇。更是让平日里被数不尽的实验与掉不完的头发(有人已经快掉完了)压迫已久的研究生们,在对自己导师的吐槽中找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只要话题被引到导师身上,平常面对细胞、小鼠、斑马鱼一周都不说几句话的人像是瞬间被打开了倾泻的闸口,能滔滔不绝吐槽一整晚。
图片来源:网络
线下尚且如此,网上自然更是吐槽重灾区了。一方面,集体吐槽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另一方面大家在网络上也更容易受到从众心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吐槽还都言之有据。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研究生吐槽导师是中外学术圈极其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
研究生吐槽导师是绝对的,夸奖导师则是相对的。即便有些还没开始吐槽,也不代表不想,可能只是暂时忍着,等待毕业的那一天。
图片来源:知乎
解不开的「排列组合」
学生吐槽导师,在师生组合里,包含两个角色和一个变量。
角色自然是学生和导师,变量则是做事的靠谱程度。通过排列组合,我们得到4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学生不靠谱,导师也不靠谱。这种情况不必多言,学生肯定是要吐槽导师的,不存在任何负负得正的可能性。只能祝他们成功!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种情形是学生靠谱,导师却不靠谱。这种情况下,导师还是会被吐槽。这个很好理解,咱别说读研了,上中学、大学的时候,哪个老师教得好水平高,哪个老师混日子,同学们都心知肚明,更别说能力被严重量化的导师了。当然,导师不靠谱的方式很多,各位可以在评论区里分享一下导师的「不靠谱日常」。
第三种情形是学生不靠谱,导师很靠谱。很不幸,这种情况下,导师大概率还是会被吐槽的。遇到问题反求诸身的人可并不多。
有的同学在实验上有不如意的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想甩锅给别人。导师掌握课题组的话语权,首当其冲成为了被吐槽的对象:课题不好、指导不力、不给足够的资源、不帮忙联系合作者、论文不帮着润色、投完稿不打招呼等等。
第四种情形是学生靠谱,导师也靠谱。但导师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毕竟人无完人,有些学生总能从导师身上找到不好的地方,拿着「放大镜」来吐槽。学术能力、人品、管理水平、情商等等,但凡其中稍有短板,就难逃被吐槽的命运。而且师生的位置不同,遇事时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别,科研风格也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误会,诞生新的槽点。
图片来源:微博
导师又不是人民币,很难让所有人喜欢。双方一起共事多年,勺子总会碰锅沿,有点小误会甚至小摩擦都很正常,吐槽更是难免。
王维诗里的「距离感」
大部分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双方相处时间久了,彼此磨合得会更好。其实不然,否则也不会有七年之痒之类的说法了。
年,新冠疫情第一波封控解封后,全国各地要离婚的人突然增多。多地民政局的离婚预约都排满了。
图片来源:环球网
本想着,封控在家,刚好是培养感情的良机,但事与愿违,原本一天只用相处几小时的夫妻,现在全天24小时大眼瞪小眼地待在同一屋檐下,加上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一点点小事也会被放大成「战争」。矛盾积累加剧,封控后都赶去离婚。
类似的事情,也常发生在学生和导师之间。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相对于文科生,理工科特别是实验学科的学生对导师骂得更多。一方面是读研的工作强度理工科超过文科,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跟导师相处的时间更久。
图片来源:知乎
在实验学科里,日久生情挺少见,日久生变简直太多了。
在交流指导方面,理工科的导师如果经常关心学生课题的进度,一周问上好几次。在导师看来是关心学生,但在学生看来,尤其是遇到困难推进慢的时候,则会认为导师催太紧了;反过来,如果导师不怎么问学生,学生遇到困难,也会埋怨导师对自己不管不问,天天坐办公室只知道弄自己的事情。所以,左右都是被吐槽。
图片来源:微博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年轻导师因为跟学生年龄接近,平易近人,平时吃饭都跟学生一起去食堂,周末也经常组织组内团建。在导师看来可能是组内气氛融洽,可有的学生或许会觉得不论如何,导师与学生之间就是应该有一定的距离感,
读研,必要的学术训练还是要经历的,导师也一定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