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东医南方日报广东医科大学学
健康广东甲子广医
60年前,中山医学院响应省委号召,派遣骨干教师来到湛江,创办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开启了粤西高等医学教育先河。
年,湛江分院脱离母体中山医学院,成立湛江医学院,随着一大批国医院的青年才俊加入,这所大学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引人才、重教学、强科研……60年来,广东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推动这所医学特色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整体和临床医学双双进入ESI国际前1%,在高水平医学特色高校建设过程中拔得头筹、占得先机。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广东医将抓住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科学谋划人才引培和教学科研,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建院元勋八方来湛
填补学校临床教学空白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刚刚建成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全面依靠中山医学院办学,几乎所有师资力量都从中山医抽调而来。由于两地办学,中山医的教师除了一小部分最后留了下来,更多的只是完成授课任务就回到广州。
年,在接受6年“哺育”之后,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脱离母体中山医学院,改由省、地两级管理,并改名湛江医学院。两校关系从母子变成兄弟,意味着湛医需要自力更生,组建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才队伍。
医院长黄其江带领学校领导,兵分多路,赴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江西、四川等多地招聘。在当时卫生部的支持下,湛医得以广纳天下之英才,其中不乏一些名校毕业、已经在各自擅长领域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
郝新光,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医院、医院工作。接受当时卫生部的派遣和湛医的诚聘,年举家迁居南方滨海城市湛江,来到医院(医院),主持开办整形外科,从医至今65年,见证了广东整形外科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广东医附院整形科年成立整形外科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南地区最完整的集医学、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地。
凌光鑫,医院(八年制)广东医科大学检验专业的“创始人”。年,响应国家支边的号召,凌光鑫携家眷从天津跨越半个中国,来到湛医,从此一直工作在生化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还有梁念慈、吴志华、唐慰萍、王宗锐、刘锡仪、聂思槐……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得益于这批优秀人才的加入,湛医的各个临床学科有了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开办的不少专业,如整形外科属广东首个。
广东医的发展,见证了广东医疗教育事业飞跃。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建校第一批教师、原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刘希正回忆道,为了让新来的教师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任院长高彪把最好的住房留给新来的教师,自己依旧住在平房里。当时这一批招来的教师,都是从全国最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不少已经是活跃在各大高校、医院的青年骨干。依靠这些教师,湛医的教学短板得到强有力地补齐,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外引内培“组合拳”
高层次人才引领科研创新
年初,广东医科大学对外发布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大手笔引进高层次人才。广东医对落户学校的人才,开出最高万元的年薪,还可获最高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抛出的绣球,很快得到积极的回应,年以来,广东医高水平人才引进实现突破。
据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介绍,目前,广东医已经聘请美国科学院和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教授Pfaff成为双聘院士。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所执行所长、教授刘建军,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功华,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副教授李锦华成为我校特聘教授,全职在广东医工作。
此外。学校正在积极引进一个包括美国拉什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组成的中美欧的创新创业团队到广东医工作,建立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研究团队和平台。
人才不仅要靠外引,内培也是一门功夫。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介绍,广东医在年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四化”工程,通过政策“指挥棒”作用,促使学校“年轻硕士博士化、青年博士教师化、年轻教授硕导化、卓越教授博导化”。
药学院青年教师郑明彬,受益于学校人才进修政策支持,顺利完成博士学位并迅速成长为一名科研教学新星。近年来,和郑明彬一样尝到系列优惠政策甜头的教师还有很多,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稳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和高校优秀辅导员等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青年珠江学者1人,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8人。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领下,广东医科技创新结出硕果。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项,国家“杰青”、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
学校和临床医学均进入ESI国际前1%
学科是高校的基石。一流的学科和专业对建设高水平大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上一轮的发展,广东医科大学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临床医学进入ESI国际前1%,从年5月的名,上升到年11月的7名,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学校整体也进入ESI国际前1%。这在广东,除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之外,广东医是唯一一所能够取得这种成绩的高校。
广东医以临床医学为主体,发展医学相关及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促进力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目前,学校拥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1个。同时,学校25个专业都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9个专科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4个……
莫道君行早。接下来,广东医将沿着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稳步迈进。着力打造一个“人有我有,人强我优,人无我先”的高水平医学学科群。
“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最终实现部分学科、专业、团队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余学清介绍,广东医未来将考虑自身的发展优势,结合当前社会需求的热点和难点,重点布局发展全科学、儿科学、产科学、护理学、老年医学及医养结合等专业。
人物风采录
打造一支多元化的科研教学人才队伍
在广东医科大学,活跃着一群科研能力强、教学工作突出的新生代教师。在实验室里,他们触摸生命奥秘,输出优质的产学研融合成果;在课堂上,他们坚守三尺讲台,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
广东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张晶晶:
小小斑马鱼,揭开人类生命密码
走进广东医科大学斑马鱼模式动物平台的实验室,仿佛进入一座水族馆,水缸中清一色是浑身晶莹剔透的斑马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鱼,身上却蕴含着破解人类生命的密码。
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之后,张晶晶到德国留学,辗转赫姆霍兹学会、马克思普朗克学会以及莱布尼茨学会等三所欧洲顶级科研机构学习和工作。在此期间,张晶晶开始与斑马鱼结缘,致力于研究斑马鱼发育生物学作用机制。
张晶晶介绍,斑马鱼的基因组序列与人类有高达85%的同源性,而且和人一样是脊椎动物,它的组织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和人也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利用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型动物,可以实现生命科学研究的突破。张晶晶一头扎了进去,回国之前,他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不少突破:首次揭示了紧密连接蛋白在神经表皮层细胞屏障、血脑屏障以及心脑血管发育等方面的功能和机制。
年,张晶晶参加广东省第二届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看到国内引才工作的投入,他就定下了回国闯闯的目标。随后,他又被医院诚意所动,来到湛江负责建立和运行的广东医科大学斑马鱼模式动物平台,成长为广东医乃至粤西出类拔萃的青年科研人才。去年张晶晶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为粤西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获此殊荣的科研人员。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郑明彬、刘建强:
“80后”科研教学“双子星”
在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有这么一对“80后”科研教学新秀。他们在一起密切合作,共同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共同申请发明专利,药学院产出的科研成果三分之二出自两人之手。他们就是广东医药学院副教授郑明彬、刘建强。
走进药学院的实验室,学生正在使用崭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刘建强告诉笔者,在校级科研平台经费支持下,实验室购置了这台价值万元的设备。从此之后,学生和老师的科研开展更顺利了。在此之前,实验做好的合成品需要送到校外检测,既烦琐耗时又收费昂贵。
在学校的支持下,郑明彬和刘建强利用广东医医药新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纳米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校级平台的建设资金,组建了肿瘤纳米制剂创新团队。两人的合作真正落地了,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
“我们的愿望就是搭建平台,扶持新人,一起干大事。”郑明彬和刘建强说到。在他们那里,教研结合、教学相长体现得很明显。肿瘤纳米制剂团队成员,包括从大一新生到研究生,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团队。其中,刘建强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挑战杯三等奖。郑明彬协助指导的研究生在影响因子12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药学院教授彭新生:
企业科技特派员潜心“广东创造”
小小的止血蛋白绒,在止血和修复上却发挥大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目前市面上一盒0.5克的微纤维止血蛋白绒,至少要卖到元。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只能处处受到限制。”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彭新生说,他的愿望就是改变现状,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医用胶原蛋白绒,尽快推向国内市场。
年在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中药新药开发工作后,彭新生决定提升自己,南下广东就读研究生并于5年来到广东医科大学工作。在广东医政策“指挥棒”的引导下,彭新生得以保留职位,在中山大学药学院攻下药剂学博士学位,并前往北大药学院、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学。
彭新生有过一段企业工作经历,研究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与产业紧扣。目前,他独创的胶原蛋白海绵超滤纯化技术已经完全达到工业级别,纯化周期从原来的一周缩短到一天。
由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省市共建重点项目医用胶原蛋白绒的研发及产业化,获得万元支持。同时,还有海洋生物源胶原蛋白生物医学功能材料深开发,多项针对不同材料对促进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等。在服务当地产业上,彭新生也有心得。年,他成为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与企业长期密切合作,共同申报透皮给药研发的团队科研项目。
基础医学院讲师李哲:
解剖课上刮起“科技风”
“深层肌肉就像持家有道的女人,浅层肌肉就像在外打拼的男人,两个人一起努力,才能好好过日子。”在广东医科大学的解剖课堂上,基础医学院讲师李哲时不时来几段“金句”。不仅有“网络红人”的口才,李哲还在课堂上刮起一阵“科技风”。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难以让刚入门的医学生接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