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毒攻毒的毒素,每公斤值1亿美金,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www.yunweituan.com/m/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摘要:临港新片区有了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型平台

对于“拼死吃河鲀,一命搏一命”的说法,更多是人们对河鲀剧毒又鲜美的理解。事实上,河鲀毒素用于“以毒攻毒”的医用药用研发,其价值高达每公斤1亿美元以上。遗憾的是,目前全球纯河鲀毒素的产量仅仅只有约30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中国科研人员另辟蹊径,在生物提取路径之外,找到了利用菌种合成培养河鲀毒素的新通路。11月23日下午,在东海之滨,随着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型平台正式入驻“海立方”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园,这一海洋药新平台将河鲀毒素作为其聚焦的前沿生物领域科创方向之一。

河鲀毒素(C11H17O8N3)是鲀鱼类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它起源于生物体本身还是寄生物仍存在争议,传统上提取毒素的主要部位为卵巢、肝脏等。一般,河鲀肌肉中不含河鲀毒素,但死后内脏中的毒素可渗入肌肉。因其性质稳定,一般烹调手段无法将其破坏。人类中毒后,最快可在10分钟内死亡,最迟在数小时内死亡。从镇痛降压到局部麻醉,毒素纯品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具有极高商业价值。即使1毫克含量,也价值千金。

根据今年以88岁高龄辞世的上海海洋大学伍汉霖教授等长期调查,中国共有35种河鲀具有不同程度的河鲀毒性。其中,中国南海分布有24种,中国东海包括台湾沿海分布有31种,中国黄海分布有14种,中国渤海分布有10种。少数种类能洄游进入江河,如晕环、暗纹、弓斑、铅点及横纹东方鲀等。这些鱼类年产量约在3至4万吨,占世界河鲀总产量70%左右。

不过,问题在于从河鲀体内进行毒素提纯非常困难,成本极高、产出极低。为此,大学全资运营企业——上海水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炯华透露,通过大量菌种筛选,他们找到最合适的细菌形成合成培养基,并在分子细胞层面摸清并打通了整条生物学通路,以此方式生成河鲀毒素。毒素作为创新药物需要毒性与安全性的差值评价,而作为制药原料则可加速成果转化,领先世界同行实现产业化。

吴炯华介绍,运营初期,平台将围绕海洋生物医药各细分领域,聚焦基因编辑、河鲀毒素、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产业标准制定、产业创新应用示范等工作,推动临港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发展。目前拟引进孵化项目共4项,包括在合成生物学方面的河鲀毒素等。他预期,这一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型平台的初期产值规模可达3亿元。

海里有良药。在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团队从多株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发现了作用机制独特且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成药性优良的溶栓先导化合物;祖尧团队致力于“水中小白鼠”模式生物——斑马鱼生物医药筛选评价体系研究;鲍宝龙团队则一直专注于河鲀毒素研究等。校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平台将形成学校有成果、企业有效益的“双融合”发展格局,最终打造为集应用研发、转化服务、培育孵化为一体的开放、合作、共享的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综合体。

同日,上海海大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的海洋中药大健康产业研发基地也在同一科技园设立。通过产学研合作,未来生命谷科技有限公司还和平台一起筹建海洋生物医药股权投资基金,孵化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海洋生药特色企业。

本文图片来源:徐瑞哲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0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