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不挑刺有望成为现实华中农大团队找到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烦恼:鲫鱼好吃,刺太多;鳊鱼肉嫩,易卡喉。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创制”出了第一代(F0杂合体)少刺鳊鱼、草鱼,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培育出真正无刺的常见家鱼(F2纯合体),实现餐桌上吃鱼无忧。女博士立志让鳊鱼有刺变无刺鱼刺学名叫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其实古今中外人类驯化养殖的淡水和海水鱼类,比如欧洲人圣诞大餐必备的鲤鱼,美国人大量消费的鲑鱼,巴西人爱吃的亚马孙河鱼,大多都是有刺的。“不过是一个文化选择。”高泽霞解释说,“外国人喜欢加工鱼片,中国人喜欢烹饪整鱼,使我们多了吃鱼的快乐,也多了卡刺的风险。”我国多年的淡水养殖培育了优良水产品种,几大家鱼草、青、鲢、鳙、鲤、鲫、鳊等产量占鱼类总产量的50%以上,也都存在数量不同的鱼刺。那么鱼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高泽霞教授笑着说,从形成来源上看,鱼长刺其实就和人类长骨刺一个道理。鱼刺除了在食用时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难怪有人将“鲥鱼多刺”列为“人生几大恨”,常见的家鱼如果能少刺、无刺,也是餐桌旁、鱼塘边人们的共同心愿。12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农业大学基因楼采访了高泽霞教授,听她谈起以“无刺鱼”为攻关课题的来龙去脉。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四代科学家一直以鳊鱼为研究对象,“武昌鱼”就是由第一代科学家易伯鲁老先生定名的,它也是湖北省的“名片”。数十年来,经过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在鳊鱼的繁殖、生长、病害、营养、养殖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王卫民教授团队培育出“华海1号”等品种已经占到了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满足了消费市场的产量需求。年,博士毕业不久的高泽霞面临的一个课题“转型”便是如何让鳊鱼不仅高产提质,在鱼塘里受欢迎,还能在餐桌上受青睐。她选择了让鳊鱼有刺变无刺。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吃有刺鱼,我其实也被鱼刺卡过,医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想,现在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都在发展,正好利用这些技术,培育出无刺鱼,可能是将来大宗鱼类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有的鱼有刺,有的没刺,有的刺多,有的刺少,在于有一个或几个关键基因调控着它们。所以“创制”无刺鱼的关键就是找到调控鱼刺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基因(主效基因)。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研究鱼刺,大多是从形态、表型方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