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杂志中药名方对斑马鱼神经损伤预后
摘要:养血清脑颗粒是在中医名方四物汤的基础上,由当归、川芎、钩藤、白芍、夏枯草等11味中药组成。近期,天士力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药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重点研究了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作用机制及预后靶标蛋白标志物。
对慢性脑缺血病理改变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膜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显著减轻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缺损症状,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突触结构改变。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神经元损伤作为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
养血清脑颗粒是在中医名方四物汤的基础上,由当归、川芎、钩藤、白芍、夏枯草等11味中药组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肝亢所致的慢性脑缺血不足的中药新药。近期,天士力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药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重点研究了养血清脑颗粒对斑马鱼神经损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川芎能使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抗凝血、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阻滞及血流障碍,改善脑循环;决明子有降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珍珠母对记忆力和精神运动能力有改善作用;熟地可明显增高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的活性,降低血清中过氧脂质的含量而抗衰老。
中药制剂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发挥作用,必然会引起从遗传信息到整体功能实现从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个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的改变。调节这些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的本质是基因,而直接的作用者主要是蛋白质。在对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作用机制研究中,现有对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等研究,缺乏以蛋白表达为指标进行相关药物治疗作用机制方面研究。
个体化医疗正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重视,而生物标志物是实施个体化医疗的基础。生物标记物(Biomarker)是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类与细胞生长、增殖、疾病发生等有关的标志物。生物标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过程或病理过程或对治疗干预的药物反应,在早期诊断、疾病预防、药物靶点确定、药物反应以及其他方面发挥作用。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斑马鱼作为一种脊椎动物,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高(约87%),基因组信号调控也与人类有很高的相似性。在人类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中,斑马鱼模型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在神经方面,研究人员相继发现了斑马鱼在学习,睡眠,药物成瘾及其他神经行为表型与人类相似,并且可以定量研究。斑马鱼的整个神经递质系统,包括胆碱能,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已经被阐明。相比于其他无脊柱模式生物,斑马鱼出生后3d就开始发育功能完好的血脑屏障。
由于斑马鱼模型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上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文章中选择斑马鱼作为神经损伤模式动物并利用iTRAQ联合NanoLC-MS/MS技术筛选出与神经元损伤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斑马鱼神经元损伤的预后提供可能的生物标志物。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iTRAQ联合NanoLC-MS/MS技术能高通量地筛选斑马鱼神经元损伤相关蛋白,初步阐述养血清脑颗粒对斑马鱼神经元损伤预后的作用机制。最后筛选出的标记物不仅可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筛选出预后标志物,同时也从分子层面上初步揭示中药组分的复杂作用机制。
原文标题:应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结合纳升液-质联用筛选养血清脑颗粒对斑马鱼神经损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中国首家斑马鱼生物技术服务公司(CRO),面向医药、化工、食品、环境等领域,提供药物研发、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等专业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