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万救一个孩子,或者让他逝去百家故事

中科爱心救助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734.html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年国庆节后,诺西那生钠进入中国,用于治疗一种名叫脊髓性肌萎缩症(英文简称「SMA」)的罕见病。在它诞生之前,患有SMAⅠ型的孩子大多寿命不超过两岁,但使用诺西那生钠后,这些孩子%可以独坐,92%能辅助行走,88%能够独立行走。它也使SMA成为人类所能攻克的极少数单基因遗传病。但一针近人民币70万的价格也只是冰山一角——从第一次注射开始,患者在一年内需要注射完6支,花费万人民币。之后每4个月注射1支,平均每年花费万人民币。年年如此,不可断绝。文|罗婷编辑|金石摄影|尹夕远最昂贵的糖果年国庆节后,医院小儿ICU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注射。那支装着5毫升液医院之前,所有人都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医生们开了会,走了严格的流程,选定了最富经验的儿科医生。连续发烧的小患者,体温终于降了下来。来自山东德州的父母想着未来的日子,一夜没睡。早上8点,它到了。药房的工作人员背着来的,装在蓝色的医用冷藏箱里头,里面还有一层纸箱,一层海绵,一层玻璃盒,一层药盒,打开层层包裹,终于与它见面——一个贴着蓝白标签的玻璃小瓶子,静静站在药盒里,看似与普通疫苗无异,但名字决定了它的特别:诺西那生钠,用于治疗一种名叫脊髓性肌萎缩症(英文简称「SMA」)的罕见病。一瓶5毫升,售价人民币。以注射器的滴量为计,1毫升大概是20滴,每一滴诺西那生钠价值人民币元。因为必须保证低温,医生迅速接过药瓶,放进了小儿ICU的冰箱。13个月大的小患者孙名熙已经躺在了手术台上,只露出腰部一小块肌肤。一根长长的针从腰部脊椎间刺入,珍贵的液体缓缓被推进去,进入了脊椎周围的脑脊液。往常用药,药瓶会剩最后几滴液体抽不干净,但这次,医生仔细抽光了所有液体,一滴不剩。观察两个小时,一切顺利。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SMA是一种基因病。按照严重程度,患者主要分为Ⅰ型、II型和Ⅲ型。孙名熙属于Ⅰ型,最严重,发病率也最高。患者一般会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大多寿命不超过2岁,呼吸衰竭是主要的致亡原因。II型和Ⅲ型发病稍晚,不至于很早死亡,但同样会逐渐衰弱,饱受肺炎、脊柱侧弯等疾病困扰,终身与轮椅为伴。按照遗传学概率,普通人群中,大约每40-50个人里有一个SMA携带者,如果两个携带者结合,每次怀孕都有四分之一的几率生下SMA患儿。按照中国的人口数计算,我国内地SMA患者有数万人。但作为一种罕见病,它的认知度低而成本高,常规婚检或孕检都未纳入。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才知道这一切。13个月大的孙名熙躺在床上时,我摸过他的腿。第一触感不是肉,而是骨头,直接摸到了腿骨,小小的,上下摩挲,甚至能摸出整根骨头的完整轮廓。碰到膝关节时觉得心慌,感觉它脆弱得经不起一握。肌肉都消失了,只有一层皮裹着,皮肤也不再丰盈,皱巴巴的。放开手,腿马上耷拉下来,没有一点儿力气——患上SMA的孩子都是如此,发病之前,他们和普通婴儿无异,粉嘟嘟的藕节臂,胖乎乎的脸。之后,运动神经元开始不可逆的凋亡,他们的肌肉开始萎缩,逐渐不能运动,呼吸和吞咽功能也会相继丧失。孙名熙的气管已经被切开,24小时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样的,因为无力吞咽,从几个月起他就是用鼻饲管进食,再也没有用舌头咂摸过食物的滋味。在人间的日子,他最熟悉的医院的病床,病房里那一扇窄窄的窗子,周围机器滴滴哒哒此起彼伏的声音。他最害怕的是独自呆在ICU,也怕打针。但是,他必须打针。诺西那生钠是全世界最早获批进入临床治疗SMA的药物,在中国,它是唯一。用药后,孩子们%可以独坐,92%能辅助行走,88%能够独立行走。它也使SMA成为人类所能攻克的极少数单基因遗传病。但一针近人民币70万的价格也只是冰山一角——从第一次注射开始,患者在一年内需要注射完6支,花费万人民币。之后每4个月注射1支,平均每年花费万人民币。年年如此,不可断绝。年国庆节后,诺西那生钠进入中国,孙名熙是最早接受注射的十几位患者之一。38岁的母亲于兰花心疼,不愿在他面前提「针」这个字眼,她喜欢把它称作「糖糖」,把打针称作「用糖糖」——诺西那生钠目前在国内属于自费药物。按终身用药价格计算,花费高达数千万,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糖果」。孙名熙母亲手中拿着的就是诺西那生钠药瓶,5毫升,人民币时间问题年12月,生产诺西那生钠的美国渤健公司从大洋彼岸给《人物》回信,用多字的篇幅回溯了诺西那生钠的研发过程。年,奥地利神经病学家观察到一对兄弟,他们在10个月大时开始变得虚弱,这是人类第一次描述SMA患者。但从发现疾病,到最后有药可医,花了多年。这并不符合人类对未来的期待——早在半个世纪前,人类就已展露对基因编辑的野心。年,25岁的年轻科学家詹姆斯·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用硬纸板和铁丝搭出了他们猜测的DNA双螺旋模型,由此写就的论文,非常简短,没有任何实际的数据,但已足够具有说服力——因为双螺旋结构是如此漂亮、简洁、优美,让人们立刻相信,红蓝双色无限交织,人类的遗传信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永不湮灭。这标志着人类对遗传秘密的理解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两位年轻的科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站在那个时刻眺望,未来医学的道路看起来宽阔、笔直。一位分子生物学家乐观地预言:「通过修改人体基因来治疗疾病,将仅仅是个时间问题。」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一代生物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但实际上,之后的几十年,科学家们始终在原地打转,停留在如何定义和描述SMA。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所有的SMA患者都不知道自己得的到底是一种什么病。马斌,SMAⅢ型患者,今年47岁。4岁时,他开始出现走路不稳的症状,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带着他四处求医,从云南到北京,但都无法确诊。他慢慢长大,病情也开始加速,高一那年冬天,他因行走困难而退学,心里也彷徨,「不知道前面是怎么样的生活在等待自己」,所以退了学,坐上了轮椅。年,马斌在《健康报》读到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神经肌肉疾病机制的研究,于是再次到北京看病,最终被确诊为SMA。但也就停留在这里了——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医生们都未找到致病基因及治疗之法。在给《人物》的回复里,渤健公司写道:「多年间,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子靶点,治疗措施主要是预防或治疗严重肌无力产生的并发症。」转折点在年出现。这一年,法国科学家终于确认,SMA的致病基因是SMN1,它存在于我们23对常染色体中的第5对上。我们在年少时都见过它——在中学生物课本上,它排在科普图的第一排,像一双整齐、对称的短袜,被涂上了斑斓的颜色。SMN1的缺失或突变,影响了一种关键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直接影响了人体的运动能力。随后,科学家们开始接力。在台湾,用于SMA研究的小鼠模型被开发出来。随后是斑马鱼和果蝇的模型。再后来,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发现,有一个和SMN1高度同源的SMN2基因,它或许可以弥补SMN1造成的缺失。又等了接近10年,才出现新的进展。年夏天,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阿德里安教授在SMN2基因上找到了一个治疗靶点,并发表了一篇论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3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