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小学生自然笔记,记录生物净化水质全过
长江日报5月5日讯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的科学课独具特色,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课堂。而美加一年一度的科学节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科学节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五年级六班彭天昱制作了名为《失落的帝国——亚特兰蒂斯》的作品,并写下了详细的自然观察笔记。从选材、造景到使用“工具”,观察水质变化再到最后完工,详细记录了利用生物手段净化水质的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笔记中显示,彭天昱首先准备了相应的材料,在开始造景前对材料进行处理,然后开始造景,造景的同时,为改善水质做准备,同时对微生态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再之后根据观察,相应地投入水草种子和鱼苗,最终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水质得到彻底改善。
前期准备工作:造景石材泡水五天。
准备绿九冠、绿菊花、万年藓草、水草种子、云山石粒等。
自来水沉淀五天除氯。
模拟摆放造型。
开始造景:
铺设云山石粒作为底沙,底沙将为水生植物和生物的生长提供基础环境,调节和稳定酸碱度PH,富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摆放造景,并播撒水草种子。
播撒水草种子完成后,用喷壶高空均匀喷水,完成后等待2个小时,待水草种子分泌粘液吸附在底沙和石块上,防止注水后种子浮起。
栽种绿九冠、绿菊花、万年藓草,为生态缸提供生趣。
观察水草种子附石情况,用手接触不带起种子则表示吸附好了。
三小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住造景,将沉淀好的水用水杯缓慢注入生态缸,防止因水流过大冲垮底沙和造型。
注水完成后,按比例加入硝化细菌,打开循环过滤系统,使用加热棒将水温控制在26度,使用追光模式模拟日照情况,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水质的净化,待5到15天时间便可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此时水质呈现比较浑浊。
第二天,水质已逐渐改善。
第三天,水质已完全清澈。
第五天,水草已经发芽,微生态环境基本建立。
第七天,准备放入小鱼,由于鱼缸温度在26度左右,因此先将鱼袋放入约26度的水中浸泡30分钟,待鱼袋温度与鱼缸温度大致相同后,再将小鱼投入鱼缸。
小鱼品种:
斑马鱼15条
黄金丝5条
金波子金/蓝各1条
第七天,投入小鱼,生态缸建立完成。
(长江日报记者赵家新通讯员马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