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小记者走进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中
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能再生一个新尾巴?蝴蝶的翅膀究竟有什么作用?斑马鱼为啥叫作模式动物?17日下午,一场名为“初心萌动探索科学”科普开放主题活动在南通大学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举行。来自通师二附、城中小学、通师三附等学校的50名江海小记者走进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经历了一段神奇而难忘的“科学之旅”。实验室里的“神奇动物”奥秘真不少“有断尾再生能力的壁虎,可以算是一种打不死的‘小怪物’了。而且它们可以飞檐走壁,这都得益于它们脚底部长着数百万根极细的刚毛。”通大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90后硕士研究生刘莎通过PPT,向小记者们娓娓道来神奇的“动物世界”。原来,从基因组视角研究壁虎攀爬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开发“仿生黏合技术”,模仿壁虎“黏附”在任何物体表面,同时对于断肢再生和再生医学的相关研究也有重要意义。除了壁虎,在这个神秘的试验室里,“神奇动物”还真不少。“美丽的蝴蝶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还为新型医用仿生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灵感。”刘莎告诉小记者们,顾晓松院士课题组通过对蝴蝶翅膀研究,发现其微纳米结构调控细胞生长行为,为研发新一代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产品提供了新的理论。零距离触摸“萌宠”,零距离操作实验光看PPT、听介绍,当然不过瘾。这不,活动主办方精心为江海小记者们准备了“萌宠”聚会:多疣壁虎、豚鼠、新生SD大鼠、封闭群小鼠、白兔……一下子见到这么多“萌宠”,孩子们一下子欢呼起来。他们纷纷带上一次性塑料手套,小心翼翼地触摸小动物,睁大眼睛零距离观察“萌宠”们。“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红皮鼠,它们居然这么小,身体软软的,皮肤半透明的,甚至可以看到它们的内脏呢!”来自城中小学的一位小记者笑着说,当双手托着小小的红皮鼠的时候,她的整个心都感觉被融化了。在电镜专家朱昌来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实验室,通过扫描电镜和投射电影观察果蝇的超微结构,“你们看,这是果蝇脑袋切下来的细胞……”听完专家的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无论是低等动物的线虫、果蝇,还是高等动物的小鼠,其突触结构的精细解析是基因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探讨神经信号传递与交换机制的基石。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变身“小小科学家”,来到四楼实验室,开始亲手操作科学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对小白鼠进行“机械痛”测试、学做免疫组化实验……现场洋溢着热烈而浓厚的科研氛围,更在潜移默化中启发着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实验室辅导员黄丽不但是此次活动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江海小记者的妈妈,“这次和儿子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触良多,第一次让他了解了我的工作,也让他对科学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来自崇川学校的江海小记者杨骁午则表示,在参观了妈妈工作的实验室后十分自豪,“我一定要学好本领,才能和妈妈的同事一样永攀科学高峰!”小记者对话大博导,点燃科学的火花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通大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王勇军、于彬、孙诚三位博导也集体亮相现场,他们与江海小记者零距离互动答疑,妙语连珠,掌声不断。“什么动物与人类最接近?”面对一位小记者的发问,实验室副主任、博导王勇军笑着回答:“动物主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比如,实验动物中的果蝇就属于无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其中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最为接近。”“壁虎的尾巴可以无数次重生吗?”“再生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特殊能力。除了壁虎之外,螃蟹也有断腿再生的能力,当壁虎连续多次断尾后,再生的能力也会逐渐丢失。”“为什么老鼠有不同的颜色?老鼠中也有哑巴吗?”“老鼠的毛发是由它们的基因决定的。由于基因缺陷等原因,老鼠中也有发不出声音的‘哑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与博导们的耐心回答相映成趣。“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他们的提问看似不着边际,但却为我们的科研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带给了我们不少新的启发。”通大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博导于彬如是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从构思、策划到组织、实施,都由通大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一手完成。“我们实验室一共有名研究生,其中31名党员,这次活动也是研究生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未来,我们计划定期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大、中小学生甚至普通市民走进实验室,探索生命奥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龚蕾蕾如是说。记者冯启榕
上一篇文章: 为治愈人类疑难杂症,这些小鱼以身试药中 下一篇文章: 专家点评非人灵长类模型研究自闭症病理机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12.html